對於現役運動員來說,取得佳績比什麼都重要。「無成績,誰會認識你?」這話雖聽來殘酷,但在商業世界裡,運動員的「商業價值」往往取決於他們的獎牌成績和世界排名。就算你覺得這想法未免太膚淺,但運動員必須夠「成功」,才能吸引商業合作機會,才能利用運動員永不言棄的正面形象,助品牌實現各種宣傳推廣目標。亦正因如此,在這般「現實」的設定下,「經理人」這角色頓成運動員走向「明星」之路的重要推手。
運動員明星化,從賽場到商場
運動員明星化已成全球趨勢,這不僅改變了運動員的職業生涯,更重塑了整個體育行業的商業模式。隨着社交媒體的發展,運動員不再僅僅是賽場上的競技者,而是品牌代言人、文化象徵,以及品牌連繫大眾的媒介。接拍廣告、出席活動、擔任分享會主講嘉賓或其他商業性合作,為運動員帶來可觀的收入和產品贊助,將運動員日復日、年復年的努力轉化為實體回報,令運動員有能力為其著名短暫的事業鋪好「後路」。
但正如「日日玩 IG 不代表你懂得靠社交媒體賺錢」,比賽戰場上運籌帷幄,不代表你能駕馭商業市場的種種策略計算;經理人正正在這環節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。「經理人」最廣為人知的專業職責除了協助洽談合約、管理運動員的訓練/商業工作時間表,還包括幫運動員選擇合適的品牌合作夥伴,確保品牌形象與運動員的價值觀一致。運動員在社交媒體與粉絲互動,分享生活與訓練,不僅能提升影響力,還能透過經理人專業建議下的內容、方向和風格,推廣本身的運動項目及相關產業、進一步提高「運動員」的市場價值,同時塑造更切合個人理念的社交形象,從而逐步實現自己設定的事業及未來人生目標。
傳奇經理人.運動員成功背後的推手
在芸芸國際運動員經理人之中,波拉斯(Scott Boras)無疑是最引人注目的一位。作為美國職棒大聯盟(MLB)最具影響力的經理人,波拉斯以其卓越的談判能力聞名,經常為球員爭取創紀錄的合約,是各球團老闆聞風喪膽的「吸血鬼」。他在 2019 年代表的球員,總薪資超過 10 億美元,亦曾為 Bryce Harper 談出超過 3 億美元的合約(當時職棒史上最大合約之一),充分顯示他對市場的透徹理解和對球員需求的敏銳洞察。
經理人必備條件:「腦」謀「心」算
跟一般職業截然不同,經理人成功與否並無指定頒獎台,但不約而同史上著名的經理人都有數個共通點:熟悉行業運作,獨具慧眼,手段高超,膽識過人,影響深遠。在被譽為「史上最佳 NBA 選秀」之一的 1996 年 NBA 選秀,仍是高中生的高比拜仁(Kobe Bryant)早就告訴其經理人 Arn Tellem 屬意洛杉磯湖人隊,目標是不升讀大學直接加入 NBA,成為下一個米高佐敦。為此 Tellem 扭盡六壬,務求將高比「保送」到排在第 24 號順位的湖人:除了「選擇性」不讓球探接觸高比,得知第 15 順位的鳳凰城太陽有意挑選高比後,Tellem 私底下面見湖人總經理威斯特(Jerry West,傳說中 NBA 標誌就是他身影!),與威斯特合力促成與第 13 順位夏洛特黃蜂的交易,最終成功讓高比加入湖人 ── and the rest is history。
當然,無論經理人是事業伯樂、人生導師還是再生父母,說到底,運動員想要開創價值,還是需要回歸到最基本也最難的「運動表現」──運動員的「本分」。
在香港「做運動員」素來吃力不討好,「追夢就乞食」「永遠收入、訓練二揀一」「冇前景」「市場細又齋睇唔買」「配套少資助少」「親朋戚友唔支持」⋯⋯難免引起價值觀走向的討論。一位經理人,如果為運動員濫接商業工作,是對還是錯?練習重要,還是出席$$$商業活動重要?
這種哲學性問題,答案當然是見仁見智,因為,畢竟,經理人是為運動員服務,運動員的個人取向最為重要;但作為一位有操守有抱負的經理人,應當明白,運動員不是娛樂大眾的明星;運動成就,才是運動員的最大武器和必殺技。任由年輕人沈浸在眼前短暫的名利權或「幾多人 LIKE」之中,是對體育和夢想的不敬。就算所謂鋪排退役後轉型的第二事業,運動員未到世界最頂尖前都不應輕易停步、影響「第一事業」的訓練,本末倒置。
在花花世界中堅持初心、保持專業,真正的運動員,跟真正的經理人,一樣難能可貴。
Comments